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胡萝卜第一村的“当家人”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6 19:22:07标签: 胡萝卜 胡萝卜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蔬菜种植 > 手机阅读

胡萝卜

13年前,葫芦岛十里村贫穷落后、主导产业不明确、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农民增产增收十分困难;13年后,十里村已成为闻名全国的胡萝卜生产专业村,2003年获得省农业厅和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品和产地认证;2009年被辽宁省政府评为“辽宁特产之乡”。现在,被称为被“胡萝卜第一村”的十里村十余年的蝶变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马春利的全部心血。

临危受命 新任“当家人”寻找致富路

2000年4月,时任如意村党支部书记的马春利被乡党委调任十里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十里村是个贫穷落后的问题村,马春利内心十分清楚,乡亲们盼的是致富,指望着他这个“当家人”带领大家过上富裕舒心的日子。

“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上,我就告诉他们,乡亲们这么信任我,就是我干好工作的最大动力。从今天开始,我全身这一百多斤就全交给十里村了。”马春利向记者回忆,这沉甸甸的话语,给村民吃了定心丸,十里村有希望了。

十里村土地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蔬菜生长,而且距四平市近,交通方便,利于蔬菜销售。村里也有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胡萝卜,肩挑手提到四平市场上蹲摊出售的习惯。了解到这个情况,马春利脑子里不断地在琢磨这个事,能不能把胡萝卜种到大地,成为一项产业,致富的门路不就找到了吗?

于是,马春利就起大早,一连几天骑着摩托车到四平农贸市场转悠。他发现十里村的胡萝卜,在四平市场上质量最好,非常受顾客欢迎。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发展胡萝卜规模产业的思路在他脑海里形成了。

改革遭疑 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2001年4月村里召开的村民大会上,马春利把大规模种植胡萝卜的想法一说,立即招来了反对的声音,“胡萝卜历来都是房前屋后种的,大地种胡萝卜没见过。”“再说了,种那么多卖给谁呀,还不得烂在家里沤粪啊!”

在一片质疑反对的声音中,马春利倒显得十分平静,“是啊,这么多年,大家老是受穷,问题就出在咱们农民的小农意识、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上。”这位新任支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带领群众致富,首先要带领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让群众跳出小农思想意识,发展市场经济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领大家干。”马春利说。

这一年,马春利第一个在自家15亩承包田上全部种植了胡萝卜。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当到了收获季节,胡萝卜亩产达到了5000斤,一出土就以每市斤0.60元的价格售出。马春利和村民们边收获胡萝卜,边和大家计算着种植胡萝卜的经济收入帐,种胡萝卜亩收入3000元,是种植玉米收入的整整6倍。在诱人的经济利益面前,种了胡萝卜的村民高兴不已,当初因持怀疑态度没有种胡萝卜的村民后悔不迭。

马春利用事实教育了群众。发展胡萝卜产业在全村人中形成共识,打造全国最大的胡萝卜专业村由此起步。

谋大事 创大业 胡萝卜产业发展“节节高”

回顾十里村的胡萝卜生产发展,可以说就是一部创新求发展、年年上台阶的发展史。

2002年,马春利请来农业专家,规划出一条万米胡萝卜、蔬菜生产开发带,投资20万元,修筑开发路1万延长米,辐射8000亩农田。全村的胡萝卜产业开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种植面积连年递增。

在发展过程中,马春利始终把目光盯在这项产业发展的前沿。 2003年初夏,马春利他带领村干部和胡萝卜种植大户到沈阳市大潘镇考察学习胡萝卜保护地栽培模式。回来后,又是带头在自家15亩地扣上了15亩地膜,建一个冷棚种植胡萝卜,把全村的胡萝卜生产带入设施农业生产阶段。这茬保护地胡萝卜亩产达到7000斤,增产20%,设施农业带来的可观效益,促使村里当年秋季开发带两侧建起了200多个冷棚。

2003年冷棚刚刚形成一定规模的时候,马春利收集到吉林梨树县建钢筋骨架高标准蔬菜大棚的信息,立即组织带领党员干部、村民到梨树县学习,这次学习让他们再一次大开眼界。回来后,马上落实了300个钢筋骨架大棚建设任务,这期间,马春利从来未离开过工地,施工队加班加点,终于抢在2005年的1月5日完成了任务。2月10日便开始了蔬菜育苗。经过9年时间的艰苦奋斗,十里村胡萝卜生产成了大气候,十里村的胡萝卜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参宝牌”商标,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蔬菜,产品在全国三分之二省份占有市场份额,还销往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

为了使这一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2007年7月,十里村成立了“鸿参胡萝卜专业合作社”,并为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马春利申请并组织在胡萝卜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这个村共有党员44名,除了4名党员外出打工,其他40名党员都种植了胡萝卜,同时将原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鸿参合作社党支部、技术服务队党支部、资金物资服务队党支部、产品销售服务队党支部,实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

胡萝卜

“胡萝卜”富了乡亲 村里“年收入9万10万超百户”

如今的十里村,流传这样的民谣“年收入1万2万困难户,3万4万刚起步,5万6万不算富,7万8万中等户,9万10万超百户”。

到2009年,全村胡萝卜种植面积发展到7100亩,其中设施种植4000亩,建钢筋骨架冷棚500个,竹木冷棚3500个。全村685户农民,有500户从事胡萝卜生产。2009年,全村胡萝卜总产量1.85万吨,实现产值2800万元,纯收入2100万元,仅胡萝卜人均增收8000元。

2010年,投资1亿元的胡萝卜深加工项目——铁岭康脉欣蔬菜制品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施工建设,年底前建成投产,项目投产后可加工胡萝卜3.2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2012年,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村里部分种植户试种新品种——幕田朱红,使胡萝卜的品质和产量大幅提升。同以往种植的品种相比,幕田朱红的产量更高,亩产可达1万5千斤,这让村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和信心更足了。

近年来,面对胡萝卜在秋季上市量集中、价格较低的问题,马春利带头开始大力推广冬储技术,村里先后修建200多个冬储窖让胡萝卜增了值,十里村的胡萝卜一年多赚了40余万元。现在,全村胡萝卜种植面积发展到8000亩,其中设施种植5000亩,全村胡萝卜总产量2.5万吨,实现产值3200万元,纯收入2800万元……在“胡萝卜第一村”,马春利带领乡亲们谱写的产业篇章仍在续写。

上一篇防春花椰菜散球有招

下一篇大蒜种植之出苗前的处理

蔬菜种植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