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海参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0 03:31:35标签: 海参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近年来,海参养殖业在以东营、滨州为核心的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目前仅东营沿海海参池塘开发面积近20万亩,已发展成为继胶东、大连之外的全国第三大海参养殖基地。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加之沿海水域环境恶化、养殖户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管理和防病意识,海参病害增多,产品质量存在较大隐患。因此加强海参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海参产品质量保障体系,避免重蹈池塘养虾大面积死亡灾难的覆辙,对于整个海参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阅读:海参人工育苗技术之亲参的采捕与蓄养技术

一、海参发病的原因分析

1、苗种多源化,质量参差不齐

据统计,东营市目前拥有海参苗水体18万多㎡年可繁育海参苗种约3亿头,但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养殖需求,这就造成了整个东营海参养殖所购苗种呈现多样化,当地苗、蓬莱苗、青岛苗、大连苗等等不一,鱼龙混杂,质量难以保证。苗种是整个海参产业的“生命线”,只有苗种质量好,投放后成活率才会高,养殖病害才会相对减少。

2、放苗密度过大,生长空间缩小

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饵料缺乏;很多养参户不顾参池所处的地质条件、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的容有量,片面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尤其是像东营等泥质滩涂地区,参池多是原来的虾池改造成的,本身养参条件不理想,进排水条件较差,虽然水质较肥,但水质混浊,透明度较低,底质老化快,更是不适宜开展高密度养殖。

笔者认为,当地海参水养殖水质混浊、过肥,附着基人为创造,自然条件不太好,高投入高产出的养参模式在本地区不大适合。实践证明,低密度仿天然的生态养殖模式还是比较适合。根据海参生长习性、池塘条件、水环境及天然饵料状况,150-300头/500g的大苗,当地每亩参池正常放苗量5000-8000头,最好不超过8000头。这样的天然饵料、水质状况的溶解氧基本能满足海参生长需要。

3、淤泥杂藻及有害藻类和浮游动物过多,导致参池水质变坏

参池若建造使用多年而很少清淤,池内的浮泥杂藻会不断淤积,吸收水中大量溶解氧,致使海参窒息发病;参池中有害藻类、浮游动物等过多,会产生藻毒素及大量耗氧有机物可对海参产生极大影响。生产中,许多参池由于没有及时清淤,池底、礁石上布满了海参粪便、淤泥染藻,特别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个季节后开始腐烂变质,滋生出细菌、霉菌等多种致病菌,影响到海参健康生长。

4、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和防病意识

由于海参养殖一次性投入较高,一般养殖户很难进入该行业。据调查,目前从事海参养殖的大多是“有钱人”,一些房产大亨纷纷涉足该行业,而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水产养殖业,不懂技术管理,造成目前整个海参养殖业从业者素质普遍较低。许多养参都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性了解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更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且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造成了重大损失。

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海参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2)

参考阅读:

海参的工厂化养殖初步探讨

海参人工育苗技术之采卵与孵化技术

二、海参疾病的诊断

海参发病具有时间短、传染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诊断时,必须综合考虑天气、水质、饲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笔者根据海参发病特性,结合多年水产病害防治经验,总结出了“望、闻、问切”海参疾病“四字诊断法”。

1、望: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是诊断海参疾病的基础环节,是做出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现场观察的内容包括水质状态,水色、水深、底质及周围环境和发病后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另外,由于海参常年生活在池底,在水面上无法、掌握海参生长摄食情况,因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潜入池底察看海参活动与摄食情况。

①了解池塘水质和底质情况

观察水体的水色、透明度、盐度、PH度的变化,溶氧、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有无油污、重金属等污染,底栖硅藻的生长和质量,这些都是可能引起海参发病的治病因子。海参发病往往是由多种治病因子综合变化引起。

②了解海参在水底的活动生存状况

仔细观察海参水底的附着、爬行、摄食与排便等情况和体色、形态的变化。如发现有参体僵直、体态色暗而粘滑、肉刺发白、粪便粘、附着不牢、体表溃疡(腐烂)、摇头、排脏等现象,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大面积爆发性死亡。若发现一些死亡腐烂的海参基本是集中在池底局部的深坑里,而其它比较平缓的地方则几乎没有发现死参,从坑内捞上来的底泥散发着一股强烈的臭鸡蛋的味道,这表明池底污染严重,硫化氢的含量很高,导致了海参的中毒死亡。

2、闻:听养殖户说

在观察的同时,向养殖户详细了解该病塘海参的发病过程、发病症状、发病时间、池塘水质变化情况、药物饵料投入情况等等。养殖户作为生产一线人员,经常观察巡视池塘,对发病塘的一些基本情况掌握较细,多听听他们反映一些发病前后的信息,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做出判断。

3、问:调查询问

在诊断疾病之前,若养殖户未能及时准确的说出该病塘的情况,则首先向其询问诊断时需要了解的情况,如水源情况,养殖密度,混养品种,发病时间,药物使用。调查中,应注意海参陆续少量死亡,还是死亡有明显的高峰期,后者可能是爆发性传染疾病。

4、切:对参体和水质进行检查

通过询问和现场调查,对于海参疾病发生的外部环境有了一些了解,对某些疾病可做出初步诊断,但最主要的还是对参体及水质进行检查化验。检查的病参要有明显症状,按照由表及里,先目检后镜检。

①目检

目检是检查海参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目检参体要按个体表征、体表、体腔的顺序进行检查。

个体表征:检查参体是否僵直,是否有摇头现象,是否发生水肿或鼓胀,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情况。

体表:将病参放在解剖盘内,仔细观察体表颜色是否变淡,皮肤是否薄而透明,口部有无肿大、能否收缩与闭合,表皮有没有斑点、溃疡或腐烂,棘刺(触手)颜色是否发生变化等。

②镜检

刮取体表病灶部位的组织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湿片镜检;随后取体壁或呼吸树等病灶部位组织,加0.7%生理盐水压片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③对水质指标及水中浮游生物和底质进行检测,通过分析得出环境因素对该病害的影响情况,以便根据海参病症及时采取措施。

三、海参养殖期间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认为海参养殖病害防治,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池塘底质和水质”,只要这两个方面调节好了,不出现问题,海参养殖就不会发生病害,就可以取得成功。

推荐阅读:

海参烂边病症状及防治

1、池塘底质的改良维护

海参是典型的底栖水生动物,常年生活在池塘底部。因此,参池的底质环境的生长发育,也是海参发病的主要根源。人们都知道,要想好一池参,必先养好一池水,笔者认为,要养好一池水,先要改好池底。池塘底质不好,一方面会败坏水质,另一方面还会滋生细菌,降低海参机体免疫力,引起海参病害发生。池塘底质改良对于海参养殖来说非常重要,也十分见效,但要把握好施用的时间,掌握正确的施用原则,以取得最佳使用效果。

①重视放苗前的底质改良

从调查情况看,发病参池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池底污染,因此,在进水及投放参苗前,就要着手对发病参池进行除污消毒,将池中的淤泥杂藻全部清理出去。最好将清理后的池塘排干水暴晒半个月以上,彻底清除池中的各类病原菌。

②加强用药后的底质改良

养殖发现,在对池塘消毒及清除杂藻、敌害生物后应该进行底质改良。当见到藻类水草萎缩或敌害生物死亡时,应立即施用解毒剂,以分解藻类、敌害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防止对海参造成不良影响;间隔1-2天后,泼洒底质改良剂。然后,排出底层水,纳入新水,足量投放微生物制剂,稳定良好水质。

③做好“夏眠”期底质改良

海参具有夏眠的习性,夏眠一般从6月中旬至10月中旬,此时海参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较弱。另外,高温时节池底腐败较快,应该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泼洒微生态制剂,以分解、转化、氧化底层有害物质,创造良好的海参栖息环境。

④老池应定期改良底质

养殖三年以上的参池,由于长期积累的淤泥、粪便、杂藻等,易引发疾病,改底消毒尤为重要,除每年放苗前进行水体消毒外,还应定期施用底质改良剂和生物活菌,改良底质和水质环境。养殖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活菌彻底分解池底有机物,变废为宝,为底栖硅藻等有益藻类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肥料,为海参创造一个良好的底质及栖息环境。

2、池塘水质的综合调控

水质是影响池塘养殖海参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科学调控水质是减少海参病害,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有效措施。

①科学换水

A、换水的季节性方法:海参池换水原则是生长季节水温高或水质差时多换,否则少换。换水前首先要检测外海水源盐度、PH值等理化指标,符合要求才能进水。一般方法是:3月上旬到6月中旬,池水不宜过深,以充分利用阳光,促进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的繁殖,增加底层溶氧,为海参生长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每次换水量掌握在20%左右,水深1.2米-1.5米;6月下旬到9月下旬,逐渐加大换水量并加深水位,每次换水量掌握在30%以上,水深保持在1.8米-2.0米,为海参夏眠提供良好的环境。夏眠过后,可将水位逐渐降至1.2-1.5米。当水温降至3℃左右,海参基本进入冬季半休眠期,此时可少换水,或只进不排,保持池水的相对稳定,水深保持在1.8米-2.0米。

B、换水注意事项:a、布设拦污防逃设施。池塘进水口设置40-60目筛绢网,防止自然水域中野杂鱼、虾蟹等敌害生物及杂物油脂进入池塘。b、换水前注意海区和池塘水质情况。每次换水前,都要对外海水源盐度、PH值等理化指标进行测量,确保在适宜范围。c、防池水盐度下降,水体分层。雨后应立即将表层低盐度水排掉,因海参属狭盐动物,短时间盐度降幅过大,易引起溃烂甚至死亡。可在排水口处设内低外高两道闸门,平日排水两道闸门均提起,降雨时关闭内闸,打开外闸,使表层的低盐度水从内闸上部溢出。d、夏季高温期,尽量在夜间或凌晨换水,以降低池塘水温。

②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

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在生长季节和夏季高温多雨期,外源水质较差无法正常换水的情况,应该定期施用适量EM菌、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这些有益菌进入养殖水体后,将发挥其氧化、硝化、氨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氮等作用,把养殖池内海参的排泄物、残饵、浮游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以提供营养促进单胞藻类繁殖生长,同时其自身也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种群,从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维持藻相和菌相平衡,稳定优质藻类及良好水色,有效防治因换水少而发生肿嘴、吐肠、化皮、腐烂等疾病。

③加强越冬期水质管理

黄河三角洲地区从11月底至翌年2月底,水温在0℃左右,此时海参处于半休眠状态,活力减弱,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病害,因此加强海参越冬期水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摈除传统的冬季气温低、海参不用管理的观念,每天巡池,定时监测水质变化;其次,保持2米左右的水深,池水结冰后要及时打冰眼,雪后及时清除冰面积雪,必要时采取破冰、投颗粒氧等方式增加水体溶氧,确保海参安全越冬。

四、小结

当前养殖海参病害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其病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另外,由于海参在环境恶化和受疾病感染时,容易产生“排脏”反应,吐脏后失去摄食能力,无法进行口服药物治疗。此外,海参养殖过程中,,具有“冬”“夏”两休眠期。在休眠期内,海参活力弱,不摄食,搞病力差。因此,一旦养殖环境条件恶化,处于休眠期的海参极易发病,而且由于黄河三角洲沿海滩涂面积大,形成的参池多成方连片,进排条件较差,一旦发病,必然会引起大面积的传播流行,难以控制和进行药物治疗。因此,海参疾病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配合使用安全高效消毒剂,综合调控池塘底质和水质,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使水体的菌相和藻相达到平衡,维持稳定的水色,营造良好的水质环境,就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促进海参养殖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

王连华 垦利县海洋与渔业局

郭玉平 垦利县永安镇人民政府

上一篇枯草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