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泥鳅如何育苗(四)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3 18:25:53标签: 泥鳅 泥鳅选种育种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渔业 > 手机阅读

泥鳅

完全人工繁殖:是在半人工繁殖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采卵授精的一种方法。

3.泥鳅的孵化 受精卵的孵化在室内或室外都可进行,有静水孵化和流水孵化。孵化前将巢与附在上面的卵一起放在10ppm的孔雀石绿液中浸泡20—30分钟。不可用浓食盐液浸泡。捡出未受精卵。

(1)静水孵化 把粘有受精卵的鱼巢,放入孵化池、孵化箱或产卵池内孵化,水质要求清新。每升水可放400—600个受精卵,要注意防止受精卵挤压在一块,若发现受精卵相互挤压,要用搅水的方法或用吸管使之分离开来,以避免因缺氧而影响孵化率。

(2)流水孵化 用流水或微流水孵化,是把受精卵放在孵化缸、孵化箱或孵化环道中进行孵化。

①附巢流水孵化 受精卵附在鱼巢上,放入孵化设施中进行微流水孵化,水流速度以不冲落附在巢上的卵为宜,每升水可放800—1200粒卵。

②去巢流水孵化 受精卵脱粘或不脱粘掌握好流速放入孵化设施中孵化。一般孵化环道、孵化缸等流水孵放卵密度为每升水放800—1200粒卵。

孵化期间为防备寒潮与暴风雨的袭击,可以在寒潮来临之前用塑料薄膜将孵化设施盖上,但要留下气孔。也可以采用其它保暖方法进行处理。孵化用水的水温变化要控制在±3℃以内。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18—31℃,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4-2℃。所用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呈负相关关系。孵化率的高低,以同一批卵进行对比,水温15℃时为80%;20℃时为94%;25℃时为98%。

(三)苗种培育

1.鳅苗培育 刚孵出的泥鳅,身体透明,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或其它物体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三天左右,卵黄被吸收完,苗体才能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应将其转移到鳅苗池饲养。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更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1)清塘放苗 鳅苗培育池面积20—50平方米,水深30—40厘米。鳅苗下塘前15天左右,排干池水,曝晒4—5天,再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50—75克),然后注入约20—30厘米深的新水。在施生石灰后约7天药性消失,放入牛粪、猪粪等畜粪肥,每平方米2公斤左右。过3—5天,即可放鳅苗入池。静水池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微流水或网箱饲养每平方米2000尾左右,放养规格要齐整。

(2)投饵施肥 鳅苗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或豆饼粉糊,一日3—4次。饲养3—5天后改喂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待鳅苗稍长大些,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开始时每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5%,以后日投喂量可增加到放养总体重的10%。

泥鳅苗放入池塘后要勤施肥。水温低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一次,连续施2—3次,以后则根据水质肥度调节施肥浓度与间隔时间。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施有机肥,效果更好。

2.鳅种培育 鳅苗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培育,长到3厘米以上时,就要分池进行鳅种饲养。

(1)池塘培育 面积20—60平方米,池水深30—40厘米,有良好的防逃设施,放养前除野消毒,施好基肥。投放鳅苗后,每天投喂米糠(煮熟)、饼类、蚕蛹粉等。日投喂量及投喂次数同鳅苗培育后期管理。每平方米放养500尾,饲养当年可达1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000尾密养当年也可长到5—6厘米,部分可达8厘米。

(2)稻田培育 先用较小面积的稻田(100平方米以下),放养前施基肥,每100平方米施50公斤,放养后在傍晚注新水时投饲料每100平方米7.5—10公斤,施肥、投饵交替每周进行一次。5周后可每隔2周施一次。到7月份水田除草时,稻苗隔行敷入干或烂稻草,以培养鳅的天然饵料。

3.苗种培育管理 鳅苗种培育管理,均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配备专人管理,每天检查防逃、吃食情况。

(2)经常保持良好的水质。注意防止缺氧,因为鳅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进行肠呼吸。

(3)要勤观察水质变化,确定施肥数量。

上一篇台湾泥鳅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要点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渔业本月排行